2018560207935b.jpg

親愛的安德烈

作者龍應台、Andreas Walther

 

金石堂

 

「一個作者的生活有幾種可能性,他的作品就有幾種可能性」這句話在《親愛的安德烈》中被完美的體現。

本書由三十六封家書組成,雖言家書,卻能在信中看見世代代溝、文化差異、國家政治和母子情長。思想的碰撞、爭論乃至於理解,都增加了這本書的可看性。這也絕非一般人能有的格局眼界,而是需要有足夠歷練,看盡人生百態,用時間歲月沉澱出來的一本書。作者選擇將這些經歷和理解,以最日常的方式表達,以母親而非政治家的口吻娓娓道來,除平易近人外,也憑添幾分趣味性。

「那個『愚昧無知』的鄉村對於我,究竟是一種剝奪還是給予?親愛的安德烈,十八歲離開漁村,三十年之後我才忽然明白了一件事,明白了我和這個漁村的關係。」

「那『愚昧無知』的漁村,確實沒有給我知識,但給了我一種能力,悲憫同情的能力,使我之後面對權力的傲慢、慾望的囂張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,仍舊得以穿透,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。你懂嗎,安德烈?」

從小生長在漁村,比別人更能深刻體會城鄉差距,所以更能憐憫弱小的他人,而後的內容也不斷透露出這種「世界公民」的襟懷。第一封信,作者以自述十八歲的自己為開頭,拉開與十八歲兒子對話的序幕。正值青春叛逆的年紀,書中安德烈的表現也令人讚譽有加,展露了成熟的思想和批判的能力。當然,也有青春期男生的小困擾、小心思,且難得可貴的將這些每個人都經歷過的事情公之於眾。

「我這些『傾訴』,會不會讓你覺得,像是好萊塢的巨星們在抱怨錢太多、太有名,所以生活很『慘』?可是,生命往往就被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給決定了……」

此外,書中母親對自己兒子的關懷與愛護表露無疑,這是深入骨髓的愛意,洗不清、除不掉的。可對於安德烈在回信中反覆提起「父母不再是最重要」的價值觀,作者卻也看得很開,認為這就是人生的軌跡,每對父母的必修課:

「在那電光石火的一刻裡,我就已經知道:和你的緣分,在這一生中,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著你離開,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。以後,這樣的鏡頭不斷重複:你上中學,看這你衝進隊伍,不再羞怯;你到美國遊學,在機場看著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,等你回頭一瞥,你卻頭也不回地昂然進了關口,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。」

「所謂父母,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、想追回擁抱卻又不敢聲張的人。」

為人父母不易,要祝福兒女的成長獨立尤其難,特別是長期浸淫在重視家庭子女文化觀念中的家長。東西文化的差異,想必少不了拉扯與掙扎。這段文字也讓我想到龍應台收錄在《目送》一書中,廣為流傳的一段話:

「我慢慢地、慢慢地了解到,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,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,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:不必追。」

從世界到國家,國家到家庭,《親愛的安德烈》也理所應當的囊括了母子生活中的趣味大小事,他們談音樂,也談感情,談論無知卻不自知的老師,又在如何荼毒學生。這也是這本書受眾之廣,還能被學生們所接受的原因吧!由不同觀點交叉切入,看見生活中的各種可能。此書由2007年初出版,至今仍不斷地引用和提出來討論。而書中提到的媒體總白癡化、新移民問題,今日的台灣仍舊未真正找到解決之道,依舊有很大的改進空間。

親愛的安德烈,兩代人的時差,然而,社會議題沒有時差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